伴随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路下跌至45美元,全球通缩的惊呼越来越强烈,BDI指数也创出历史新低,全球普遍担心大宗商品价格,这些都集中反映到全球通缩的话题上。概括起来,全球通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通胀逐渐走低、压迫欧央行的欧洲,是否会真的出现负通胀?一旦欧洲出现负通胀,事实上就已经进入通缩;第二个是中国已经连续35个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下降,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又低于1.0%,在油价、大宗商品的输入性传导下,是否也会转向通缩?第三个问题则是美联储是否置若罔闻地不顾全球通缩风险任性加息?
实体经济开始扩张
2月是全球各国实体经济部门开始从金融投资领域撤资,转而扩大生产的惯例性季节,伴随实体经济从股市、债市等金融领域撤资,对冲基金往往押注做空导致全球股市的连锁暴跌,这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快速进展以来,就几乎成为全球的一个常见现象。但金融市场连锁暴跌不是坏事,也不意味着金融市场的转折,而恰恰是实体经济部门扩张的前奏,特别是进入夏季,实体经济部门加大原料采购和仓储,又容易出现期货、股市和汇市的剧烈上涨,这使得2月全球连锁暴跌,成为金融投资领域的良好机会。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后至今,2月全球连锁暴跌的现象特别典型,夏季投机的氛围也特别浓厚,主要是在全球实体经济艰难运行的局面下,这种季节性的资金转移机会尤为难得。
实体经济部门从天气转暖开始逐步扩张,是国际原油价格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大宗商品价格即将改观的重要因素,当然国际原油价格受供需、地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实体经济部门扩张而增加原油消耗也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管怎么样,原油在下跌途中受到了有力狙击,即使再度回头下跌,也有助于缓解供应方的处境。大宗商品则要好于原油,从原料矿产、农产品、初级品到成品等各类大宗商品,在全球各国实体经济部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将会有显著价格支撑。即便没有夏季投机式的价格回升,不同种类品类的大宗商品出现一些亮点,还是很值得投资者期待的。
因此,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市场2月暴跌,往往是正确处理金融投资的前提,全球对冲基金在任何一个2月暴跌后也没有错过股市、债市和汇市的投机机会,对全球通缩的过分担忧就可以稍稍缓解。而从欧洲央行、中国央行到瑞士央行、澳洲央行都普遍提前采取了宽松措施,就更早地为2月阴影预留出很大余地,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全球通缩风险,欧洲央行的债券购买计划以及其他宽松措施,可能会随欧洲状况进一步加大,这些积极因素有助于缓解看空欧洲的市场情绪。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开年贸易下降的局面下,欧洲央行的诸多措施有助于中欧双边的经贸活动扩张。
三大央行影响全球走向
就中国央行降息降准来看,中国还没有开始全面宽松,仍然在十分审慎稳健的轨道上,中国经济的诸多亮点中对外投资十分抢眼,这使得35个月的PPI连续下降中国央行都不动心,周小川行长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也指出,中国央行关注地缘政治、大宗商品走势和全球央行动向三个重要因素,这些都充分地揭示出全球通缩形势还没有过于糟糕。而欧洲央行已经开始了债券购买计划,中俄积极致力于大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关键性举措,使得中欧双边经贸活动富于动力。
美联储虽然可以以扩大区间利率的方式,向全球传递加息的实质信号,但是在中欧向左、美联储向右的局面下,美国经济也可能遭遇边缘化,因此,美联储的任性是有条件的,是需要在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利益的,美国经济复苏始终跌宕起伏,原油、大宗商品价格也在低位反复蹉跎,这些都是美联储的掣肘因素,即使美联储将最低利率区间从0至0.25%调升,对市场实际利率的影响也很难一蹴而就,美国利率上升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不会在最初就形成中美欧三大央行的强烈对抗式局面。相反,如果全球通缩显著改观,各国实体经济快速扩张,稳健的中国央行则可能走更接近于美联储的路线,三大央行相互平衡、相互影响的局面将是今后全世界的主要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投资机会良多
就像2月全球连锁暴跌不能扭转金融市场上升趋势一样,全球金融市场的投资机会还是很多的,最为国际大行关注的自然是中国股市、债市,中国股市也确实从数年的底部开始展开上升趋势,全球资金稳步流入中国股市、债市,基本是2015年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之一。除了股市和债市,汇市的商品货币、新兴货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支撑因素,如果说2007年是金融危机的开始,那么2015年则可能真正迎来好的开始,一个中长期发展上升的开始。
全球实体经济和金融历经8年的震荡修复,在诸多全球重大合作机制不断发挥作用,各种重大项目不断推出,危机和纷争不断化解的局面下,世界经济有望开始转入中长期合作发展的轨道,当然,地缘政治等因素还可能造成负面冲击,但全球共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世界人民的希望也是合作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发展论、科学发展观确实是需要各国共同借鉴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矛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