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数理化,认知与投资

30 四月 2018, 15:37
Jinsong Zhang
1
450
题目很大,但我要说的观点很简单:人的一切认知都归于哲学,包括数理化。

投资中的思考也是哲学的一部分。

哲学并不高深,当你提出人生第一个“为什么”的时候,你已经在进行哲学的思考了。

著名的“保安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虽然是个段子,却说出了哲学的本义,就是思辨、质疑和探究到底。

同时,“哲”是哲理,哲学是讲道理、求真理的学科。


为什么数理化也是哲学的一部分?


不妨先回顾一下人类历史,追本溯源更容易抓住事情的本质。

远古时期的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远比现在懵懂,看到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出于害怕,很希望能有什么东西解释这些现象。

请注意,这说明人类已经有了思想。

猪、牛、羊、马和猫狗也能看到这些现象,但是我不知道它们对此有没有一探究竟的愿望,如果有,那么它们也是有思想的。

还请注意,思考不等于思想。动物会寻找食物充裕、水源充足的地方,它们会比较哪个地方天敌少,更适宜生活,这说明动物也有思考。

人类呢,看到一位异性,会判断他(她)是否有魅力;看到两盘食物,会比较哪一盘更美味有营养;这些都是思考,但不是思想。

当远古人类不仅出于本能躲避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更深一层地思考这些现象的来历,发出“为什么”的疑问,以寻求答案的时候,思想就开始形成了。

请问,这时人类最初的思想,是属于哲学范畴呢,还是属于科学范畴?

以当时人类的认识水平,简单而容易地就想到,有诸多无比法力的神,在掌控着世间的一切——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山有山神,火有火神,等等。这应该是神学的雏形了。

以诸神的法力来解释大自然的现象,而不是一开始就以科学思想来解释大自然,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是说,在哲学的思辨基础之上首先派生出神学,合符情理。

同样地,在哲学的思辨基础之上,科学思想也得以发展。

原始人很早就会钻木取火。这种技能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通过经验而来。也许某位原始人闲极无聊,以钻木取乐,无意中发现可以生火。

于是很自然地,人们会寻求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的认为是钻木时间久了,被火神感知到,就把火种点燃。

也可能有人留意到,取火的木块必须很干燥,且必须钻得很热,才有火出。这意味着他有了朦胧的科学意识。

如果没有人发现钻木能取火这个现象,就没有人去探究木块究竟需要多干燥、钻木的温度要有多高,才能成功生火。

没有相关的经验,就产生不出相关的科学。

对于同一自然现象,不同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这反映出的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各有不同;这种理解的不同,来源于其哲学思想的不同。

然后,不同的哲学思想经过激烈碰撞,更接近客观事实的那一方,最终会取得优势。

人类最初拥有的思想,必定是基于对世界认知的哲学思想。然后,再有了艺术、文化、科学等领域的思想。哲学是其他学科之母。

比如医学。中医与西医之争,表象是两方如何看待人体与病症的关系,实则是哲学观的大碰撞。

比如艺术。中国国画讲求意境,为了意境可以大幅留白,可以不理会透视关系;而传统西洋油画讲求写实,有透视关系,很难想象西洋油画有大幅留白。

中国人看到月亮,会产生嫦娥、月宫、玉兔等等丰富联想,还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创作出大量诗词歌赋。

西方人也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但是他们没有止步于此,他们有探究到底的精神。他们寻找各种探测方法,终于用望远镜看到月亮上坑坑洼洼的、“令人失望”的真相。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的作品。两个孩子辩论的是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实则上所反映的是,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认识大自然、认知世界。

一个小孩从视觉出发,以面积大小来作为判断太阳远近的依据;而另一个小孩,则是从触觉出发,以冷热感觉作为判断太阳远近的依据。

这种思辨,正是哲学的本质的体现。

虽然那个时候人们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幸好,得益于哲学的本性——思辨、质疑和探究到底的精神,人们得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更好答案。

东方人和西方人,只要不是瞎子,大家都看到日出日落。中国人悟出“阴阳平衡”,认为找到到了宇宙真理,据此发明出太极八卦图,用来预测运程。

西方人没能发明出“阴阳平衡”理论,但是发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秘密;还进而发现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并非宇宙真理,宇宙中有更丰富的形态;而且太阳也有终结的一天。

处在同一星球,中国人发明出很多算命工具和方法,试图预测些什么;西方人则发明出很多用来观察、测量世界的工具、方法,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这是感性的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的差异,同时也是哲学观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双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差距。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数理化也是哲学的一部分?


数学里的奇数、偶数、正数、负数、质数、合数、整数、小数.......这些概念都是人为划定的。然而,大自然运行自有其规律,并不存在什么奇偶、正负、质合之分。

之所以划分出这么多概念,是人类为了便于处理数学公式而创造出来。那么,概念划分的合理性,就与人的哲学观紧密相关。

人们用简洁的数学公式来解释复杂的大自然,有点力不从心,挂一漏万。如果缺乏思辨能力而沉迷在数学公式中,容易走入思维误区。

比如: 盖一所房子要用一万块砖,一个人10秒钟砌一块砖。那么,一万个人用10秒钟盖一所房子,在数学上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中很荒诞。

10只鸡蛋,平均放在3个篮子里,每个篮子放多少只鸡蛋?

数学公式答案是:3.33333......个鸡蛋。天哪,自然界哪里有0.3333个鸡蛋。

如果因为10这个数字太小,一眼看出结果,感受不够强,我改一下:1078651只鸡蛋,平均放在3个大篮子里,结果如何?

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就是人类用数学公式来生硬地解释大自然的结果,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困局。

为了求得更大的精度,人们需要计算出小数点后多少多少位。如果大自然有意识的话,一定会笑话人类:在我的字典里,并不需要小数点啊;只要找到更合理的解释方法就可以了。

即使某个数量的鸡蛋能平均三等分,可是这三份数量相同的鸡蛋,其重量很可能并不相同。把一堆鸡蛋在数量和重量上同时平均三等分,人类似乎没有什么办法。可见“平均数”这个概念是人类自己骗自己的产物,反映出一种简单化的思维。

质数也是一样,11、13、17、19......

在大自然中,第11只鸡蛋与第12、13、14只鸡蛋并没有什么不同,也不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然而,人却对质数着了迷。

人类将质数用在密码学上,质数越大,密码越强,越要耗费很大的算力才能破解。这恰恰证明了,人类被自己创造的数字困住了自己。

按照目前宇宙的定义,科学家可以估算出全宇宙所有原子的总数。这是很大很大的数字,但是毕竟有限。

而人创设的数字,却可以无穷大,可以是全宇宙原子总数的千倍、万倍......那么,这些很大很大的数字,对人类有什么实际意义吗?要是耗费很多很多能量去计算一个虚设的数字,是否值得?

人类把注意力放在加强密码上面,默认“谁掌握了密码谁就是可信任的”,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误区。

《一千零一夜》中,四十大盗把抢来的财物藏在山洞中,阿里巴巴发现了打开洞门的口令,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金银财宝。事实上,阿里巴巴和大盗们都不是那些财物的合法拥有者。如果人类还认同世上应该有正义的话,那么,当那些财物的原合法拥有者来到山洞口,不必念什么口诀,洞门也应该自动打开;相反,要是洞里的财物没有一件是属于阿里巴巴的,即使他把口诀喊破天,洞门也不应该打开。

识别财物应该归属于谁,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人身上,而不是密码上。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密码是可以不要的,人们不必把大量资源耗费在密码攻防之上。

关于质数的问题,请注意:质数是十进制计算法则下的产物,在二进制计算法则下,并没有质数的说法。

现在常用的计算法则有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而似乎看不到三进制、四进制、五进制......为什么这样呢?

类似例子还有各地不同的历法。虽然现在大家统一用着公历,但正如中国有农历一样,世界不同地区亦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尽管有的历法已经失传或停止使用。

这一现象很好地解释了,虽然同处一个星球,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大自然的认知与理解有差异,会极大地影响着科学的进程。

这时不得不提到人类现在计算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地球绕太阳公转,带来了“年”的概念;月亮绕地球运动,带来了“月”的概念;地球自转则带来了“日”的概念。

于是,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28、30、31日;一日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一秒有1000毫秒。

年、月、日,时、分、秒、毫秒,各有不同计算准则,这是一个相当古怪的组合,人们不得不在它们之间换算来、换算去。

而且,由于各个计算准则之间未能严密地契合,人们又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后,进行“闰秒”、“闰日”这样的调整,在中国农历中还有“闰月”的调整,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说,这套日期与时间的计算系统在地球勉强行得通,到了其他星系,可能根本不适用。因为星系非常多样,例如双恒星,在那里恐怕不能如地球一样,进行“年、月、日”的划分,必须另建一套计算系统。

假如人们要为宇宙建立一个标准体系,前述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科学要求客观,但在上面的例子中,却很容易看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解释是多么的主观而无力。

一个富翁身家一千万,其他九人全是穷光蛋,平均起来每人一百万。连“平均数”这么简单的数学公式,都很难说是客观的, 遑论其他。这还不足以令人警醒吗?

我们可否质疑,现有数学体系其实缺陷重重,因而必须在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修补完善?

假设外星上真的有高智慧生物,那么,他们所用的数学体系会与我们的一样吗?人类真的相信自己现有的数学体系是正确解释宇宙的唯一选项?人类在数学上的未解难题,是否恰恰来自于数学体系本身的缺陷?


物理学历史上,由于哲学观的不同,引致的争论数不胜数。例如单一宇宙与多宇宙、平行宇宙之争;“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光的波粒属性之争......

爱因斯坦至死都不能接受“上帝是掷骰子的”这种观点,也是与哲学观有关。

他坚信宇宙的运行有严格规律,能用数学公式来推导,比如他的质能方程式。他无法接受随机性——宇宙可能这样发展,也可能那样发展。

物理学家们致力于建立一套能解释整个宇宙奥秘的统一大理论,其实就是一种哲学观。

化学的元素周期表,也是科学家按照对元素的理解,人为编制的。

至于自然界的物质是否真的按照这个周期表死板地划分,恐怕未必。周期表中的空缺就说明了人对物质元素的了解有限。

周期表对化学发展帮助很大,但另一方面,也许限制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周期表之外,是否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如果物理学家证实了存在暗物质,化学家将如何编制周期表?


再比如,你用尺子来量度某个物件,觉得这很客观,对不对?

别忘了,尺子上的刻度是人为制定的。

给你两组数字:1) 10.2,20.3,16.8;   2) 4.0157, 7.9921,6.6141;   这两组数字有何不一样?

实际上它们表达的是同一样的物件,只不过第一组数字单位是厘米,而第二组的单位是英寸。

可以想见,如果2组人采用不同的标准,即使他们量度同一物件,量得很准,他们也会认为自己的数据是正确的,对方的是错误的,争吵不休。

另外,要是刻度定得不好,就会象第二组那样出现无尽的小数。


设想有ABCD四个星系,分别相隔一万光年。再假定有一个宇宙时间,在宇宙时间的同一刻,B和C两个星系上都发生了一场爆炸。

由于光线到达需要时间,从A星系观测,B光线比C光线到达早,A认为B的爆炸发生早;D则相反,认为C的爆炸发生早。

当然你可以说,应该把B和C之间的光线行走时间扣减掉,就知道B与C同时发生爆炸了。这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四个星系之间的关系,如果你事先不知道呢?

可见,采用不同的参照系,就会得到不同的观测结果,而观测结果直接影响人的认知。用什么来纠正认知偏差?用哲学精神——思辨、质疑和探究到底。


人能感知蚯蚓的存在,蚯蚓能感知人的存在吗?

存不存在,要以能否测量、感知作为依据。

人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这是感知世界的条件。

如果宇宙有种物质,超出人类所有的感知、测量能力,那么人类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这种物质是怎样的。

超声波是人类已知的,但是人无法直接听到超声波,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去测量,例如转为人眼可见的图像。

既然是间接地了解,难免有遗漏、偏差、扭曲等等,至于超声波还有哪些特性,完整而真实的超声波到底是什么样,没有人能知道。

推而广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对宇宙永远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好了,如果你看到这里,思考过这么些问题,想不承认对数理化进行了哲学思考也不行了,呵~~

说了这么多,这些与投资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唯一有关的是,投资也是基于哲学观之上。

投资者要懂得公式,这很重要,但比懂得公式本身更重要的,是懂得公式在什么地方适用,什么地方不适用。投资者不能只谈公式而不谈理念,理念错了,公式再正确,也是亏损的命,正确的理念远比正确的公式重要。而要获得正确的理念,首先就要基于正确的认知。

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地探寻事物真相。


要是你觉得浪费了宝贵时间,万分抱歉。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