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化退出时代到了

银行业市场化退出时代到了

8 三月 2015, 08:41
abbott
0
238

 比去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提法更进一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意味着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落地正在进入倒计时。

  我们认为,虽然仅是一词之差,但是后者告示了一个新的时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即将迎来市场化退出的时代。同时它的推出亦契合了中国深化推进金融改革新时期的需要。

  在中国,政府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人,实行的是隐性兜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银行一旦发生破产倒闭风险,最后是由政府出面兜底,保证储户的存款安全。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因经营不善关闭,及2001年发生在河北肃宁县的尚村农信社破产案,就是由央行指定其他银行出手救济,兑现了储户的存款。此前的国有大行注资改制及剥离不良资产也都是由政府介入运作。

  虽然政府的兜底行为起到了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角色,但是它增加了财政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亦不利于培养居民的风险意识。因为,每家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业务特色及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都是各有差异的,而在现有体制下,储户是不需要甄别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且会倾向把存款存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为后者“国有”的金字招牌已深入人心,这不利于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之间进行公平竞争。同时,也容易促使银行低效使用资金或肆意从事高风险业务,加大道德风险,上一轮国有银行不良高企与此原因就有很大关系。

  由此,不难发现,银行业过去的隐性兜底正在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运行的掣肘,其中也包括相应的市场化退出。而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游戏规则就要变了,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就要按照一定比例标准向存款保险基金缴纳一定保险金,由此将自身兑付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基金。

  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挤兑、倒闭风险,就由存款保险基金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承担对储户存款安全的“有限保障”(目前说是保证上限50万元,央行调查显示能覆盖99.63%的储户全额存款安全)。而发生危机的银行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承担经营风险责任,资不抵债就要进行破产清算,退出金融市场。

  其实,自2003年股改以来,中国银行业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洗礼,而在经济周期发生变化的时候,包括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金融体系运行仍是相当稳健安全的,不过有些风险也不容忽视:如金融机构此前在刺激时期大量发放的贷款所形成不良风险在逐渐释放,“钱荒”等信用风险事件亦在银行间市场上演,这或多或少表明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危机暗藏。对于这种潜在危机状况的处理,就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

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行至关键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在政府报告中再次提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过去四个月,伴随着两次降息,央行亦两次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提高至1.3倍,离最后的目标虽然只差“完全放开”这临门一脚,但是对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们目前的盈利模式仍然基于存贷利差,还没有形成交易银行的思维和行为,在这过程中,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因为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激烈可能会被淘汰。同时,中国也正在破除金融行业垄断壁垒,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等领域,李克强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提出民营银行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而民营银行一旦发生问题,运营、储户存款风险如何承担,这些改革的深入推进都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予以配套支持。

  由此,我们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不仅会理顺在金融领域中的政府职能与市场之间关系,而且还会促使银行真正树立“经营风险”和“服务客户”的思维,研发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而不是躺在制度红利上闷声赚大钱。如此以来亦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开放所带来的残酷竞争。